财富自由港_财富自由港商务大厦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财富自由港”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1.关于世界城市的问题……
2.香港的历史资料
3.斯洛文尼亚在欧洲哪里?这个国家很富有吗?
关于世界城市的问题……
世界名城资料
By danran 发表于 2006-3-13 14:12:48
花都--巴黎
在众多的世界名城中,法国首都巴黎以其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风采,
享有"花都"之誉。
巴黎位于法国盆地中央,城区横跨秀丽的塞纳河。它是以一个船形小
岛--市岛为起点发展起来的,已有2千多年历史 。雄伟壮丽的巴黎圣母
院就屹立在市岛中心,它建于12世纪,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如果把巴黎圣母院作为古老巴黎的象征,那么,矗立在塞纳河左岸的
艾菲尔铁塔,便是现代巴黎的标志。这座以法国工程师、世界铜铁混凝土
建筑的奠基人艾菲尔命名的铁塔建于1889年,堪称现代铁塔之祖。铁塔高
达320米,相当于80层大厦那么高,站在塔顶可俯瞰巴黎全市风光。
除了巴黎圣母院和艾菲尔铁塔之外,巴黎还有巴士底广场、协和广场、
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等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凯旋门坐落在巴黎
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对面就是协和广场。它是拿破仑为了炫耀胜利而
下令建造的。工程从1806年开始,历时30年才完成。凯旋门高达49.54 米,
宽44.82米,厚22.21米,四面有门,内外墙布满了浮雕和巨型雕像,其中
尤以浪漫主义雕刻大师弗朗索瓦·吕德的不朽杰作《马赛曲》最为著名。
凯旋门前面的大街上的爱丽舍宫,也是法国的著名建筑。金碧辉煌的宫舍
内,墙上挂着著名油画和名贵挂毯,室中陈设着古色古香的镀金精雕家具,
以及各式各样的精致座钟,宛如一座博物馆。从1873年开始,爱丽舍宫已
成为法国总统府。
巴黎拥有60多座博物馆,70多家图书馆 ,60个剧场,200家**院,
15个音乐厅。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卢浮宫。它曾是法国历代王朝的王
宫,现已成为法国美术博物馆。全馆有藏品40万件,其中包括《胜利女神》、
《岩间圣母》等名画和雕像。巴黎的"街头艺术"也历久不衰。这里既有
名闻全球的露天画廊,也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街头音乐会。许多青年学生和
普通市民,常常自带乐器,到街头表演各种节目。
巴黎的服装名闻世界,领导着世界服装的潮流。全市有几千家服装店,
各国富豪纷纷前来定制衣服。在巴黎街头,很难碰到服饰相同的妇女,她
们也为"花都"竞添风采。
对称的古都--北京
在直升飞机上鸟瞰北京,人们惊奇地发现,景山犹如一个人像,五官
俱全,左右对称。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对称的城市。它以故宫为中心,从永定门、前门、
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到地安门、钟楼、鼓楼和安定门,组成了一
条中轴线。东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条条东西向的胡同纵横交
错,分列在中轴线的两旁。因为对称,北京的道路也就很好辨认。许多象
征封建时代帝王权力的重要建筑,也都整齐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的周围。
如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祭地的天坛和地坛,筑在轴线的南北两端的东侧;
天安门的东边,有着皇室的太庙(现已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西边,
都是祭神祈谷的社稷坛(现已辟为中山公园)。这种对称的格局在故宫的宫
殿建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紫禁城内部,不仅殿堂建筑此起彼落,互相对
应,甚至连道旁的石兽石栏,城边的角楼,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双配对,
相映成趣。整齐对称,构成了北京城市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宏伟的气势,
给人以稳重、博大、端庄的感觉。
北京有着4 千多年的历史。辽代以后,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
它集中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很多。如故宫、景山、北
海、中南海、颐和园、天坛、地坛、长城--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周口
店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遗址等。很多建筑物造型奇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思想。如天坛是一个圆丘,地坛却成方形,这正符合我国古代的"天圆地
方"的说法。
北京西倚太行,背靠燕山,东临渤海,面向华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
气候,四季分明,春干、夏热、秋凉、冬寒。
现在的北京市,有10个区,9个县,面积1 600平方千米,人口近千万。
它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非常繁华。
北京的现代建筑,在布局上虽已不像过去那样恪守对称的陈规,但市政建
设还是考虑到我国的传统风格。例如,以紫禁城为中心的环城地铁、二环
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都是对称的。古老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及
其延长线,正在被改建成南接京郑公路、北经亚运村,直达燕山奇峰的现
代化中轴路。在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中,北京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对称的城
市。
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泰国有"黄袍佛国"的称号,全国有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它的
首都曼谷,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 多个佛教寺院。漫步城
中,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佛塔,红顶的寺院,红、绿、黄相间的泰式鱼脊
形屋顶的庙宇,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每天早晨,全城香烟袅袅,钟声
悠悠,磬声清脆动听,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寺庙里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
慢行走,逐家化缘,成为曼谷街头的特有景观。
曼谷众多的寺院中,玉佛寺、卧佛寺、金佛寺最为著名,被称为泰国
三大国宝。玉佛寺是专供曼谷王朝历代王室举行宗教典礼和礼佛的地方。
玉佛寺浮坛的墙上和寺四周的矮墙上,各嵌有一列绘着牡丹、莲花、小鸟
图案的彩瓷。据说,这些彩瓷还是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第二次航海时带过
来的。玉佛是由整块碧绿剔透的翡翠玉石雕刻而成的,高66厘米,宽48厘
米,被供奉在黄金制成的宝座上面,价值连城。泰国人认为玉佛是镇国之
宝,他的神灵威力无边,就连历届泰国政府的内阁组成之后,总理和全体
内阁成员也都要到玉佛寺向玉佛宣誓效忠国家和国王。老百姓有升学、婚
姻、生育、就业等切身大事,也都要去那祭拜祈祷。两个人打赌起誓,也
都请玉佛作证。每到换季的时候,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由国王亲自为玉佛
沐浴、更衣、更换头饰。
卧佛寺里供奉的是一尊长48.7米、高12.2米的巨大卧佛,佛全身包金,
占地面积有一座篮球场那样大,比四层楼还要高。卧佛是泰国不和睦不生
育夫妇膜拜的偶像,这里经常能看到青年夫妇虔诚跪拜祈祷的场面。金佛
寺里供奉的是一尊5 500 千克重的纯金大佛,它分为五个部件铸造,再拼
装成为一个整体。
曼谷不仅以寺院僧尼众多,寺院遍布而被誉为"佛教之都",而且事
实上也确实为佛都:拥有32个成员国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总部就设在这
里。
"狮城"--新加坡
当往来于南海和印度洋等地的船只一进入新加坡港,一眼就看到安德
逊桥畔的狮头鱼身塑像高踞海滨,眼闪强光,口喷清泉,像是在向来客致
意。这是新加坡的象征,1972年建立的旅游标志。
在梵文中,新加坡就是"狮城"的意思。相传公元前1 150年,室利佛
逝王国的王子盘那,率兵登上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无名荒岛,最先碰到的
是一头雄伟的狮子。后来盘那在岛上筑起了城墙,城名称为"僧伽补罗",
也就是"狮城"的意思,谐音成了"新加坡"。
如今,新加坡是城名,又是岛名,也是新加坡共和国的国名。港城新
加坡,是新加坡共和国的首都,在共和国主岛新加坡的南部。港口区面积
93平方千米,航道能终年保持深水位,是一个设施完善的优良自由港,也
是东南亚最大的港口。市中心区在港口区东北、新加坡河口南北两岸,是
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全市主要的商业、金融、通讯、船务等机构也都集中
在此。
新加坡距赤道线只有137千米,四周为海洋所环抱,一年之中全是夏季,
气候炎热多雨,因有海风调节,人们并不感到闷热。境内既没有名山大川,
也没有名胜古迹,但它却以宜人的气候,良好的市政建设和周到的服务,
获得了"花园城"的称号,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中心。
新加坡没有土著民族,现有居民都是外来移民,华人占居民的大多数,
另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英国人、日本人等。
水都--威尼斯
世界上有很多号称"威尼斯"的城市,如"东方威尼斯--苏州",
"亚洲威尼斯--曼谷","北欧威尼斯--斯德哥尔摩"等等,可见威
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著名水都,位于亚得里亚海海滨的一个新
月形的泻湖中,四周为大海所环抱,只有西北角有一条长堤与陆上相通。
"威尼斯"本是"最宁静的处所"的意思,建城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了。11-13世纪,威尼斯拥有强大的海军,独霸欧洲与东方的贸易。14世
纪末叶全盛时,财富大大膨胀,商人、富豪、王侯、主教等竞相营建豪华
的教堂、宫殿和府邸,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古迹。
威尼斯是一座开门见水、以河为街的城市 。城中的170多条河道纵横
交错,把陆地分割成110多个大小岛屿。长约3.2千米、宽37-70米的大运
河,穿行在群岛之间。河道两岸排列着风格迥异的各式各样的建筑。许多
建筑仿佛飘浮在波光粼粼的水上,有的小岛上的居民可以站在自家的房屋
中,同对面岛上的"邻居"谈天。岛与岛之间有400多座桥梁相连 。石桥
的形式多样,各具风姿,尤以市中心的里亚托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
里亚托桥建于16世纪末年,是一座大理石独孔桥。桥长48米,宽22米,桥
心有亭,两侧排满了小店铺。
威尼斯也是一个以船代车的城市。这里的岛上不需用汽车,即使是国
家元首来到这里,也必须弃车入市,乘船或步行。威尼斯的河道中有各种
各样的船只,有水上的"公共汽车"--交通船;有私人"小汽车"--
小型汽艇;有各种"水上商店"--售货船,还有救护艇、消防艇、垃圾
船、娱乐船……有一种当地特有的小划船,名叫"贡多拉",平底,黑色,
首尾尖尖翘起,站在右边用长桨划行。历史上最多时达到1万多只,现在仍
被当作旅游船使用。为了不影响交通,威尼斯明文规定不准在河中游泳。
多种多样的船只南来北往,穿梭于大小河道上,构成了水城特有的繁华景
色。
风景旖旎的威尼斯,又以古迹繁多著称。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
99米高的钟楼拔地而起。广场东侧的总督宫和圣马可教堂,雕塑精美,室
内陈设富丽堂皇,是威尼斯古代建筑艺术的范例。
1980年,我国江南水乡苏州已和威尼斯缔结为友好城市。
雾都--伦敦
英国首都伦敦,是一座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城市。它不仅是历史文化名
城和国际金融中心,更以"雾都"著称于世。
伦敦大致可分为伦敦市和内、外伦敦三部分,由32个市(包括伦敦市)
组成。这三部分总起来合称大伦敦,总面积1 605平方千米。面积仅为1.6
平方千米的伦敦市,11-16世纪时曾是王宫所在地,现在成了银行、保险
公司、股票经营和证券交易所的集中地。西区的白厅大街一带,是英国首
相官邸和内阁各部以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白金汉宫所在地。因为这
里富豪麇集,街市特别繁华。
伦敦大学,伦敦博物馆,伦敦塔,伦敦桥,圣保罗大教堂,牛顿、达
尔文、马克思、肖邦等名人的故居和墓地,格林尼治天文台,海德公园露
天讲坛,这许许多多令人仰慕的地方,使伦敦在文化艺术上享有崇高的声
誉。那些高矗云霄的摩天大楼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教堂等建
筑此起彼落,大小公园的绿地与五光十色的城市街道斑驳相同,更使伦敦
具有典型的欧洲都市风光。
伦敦也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这里五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这里的
雾常常弥漫不散,连续好几天,空中都是充满了白茫的小水滴。泰晤士河
两岸的尖顶教堂,高层建筑都被掩盖起来,只剩下一些空中楼阁。大雾也
给市民带来了麻烦。1952年12月5日发生的一次大雾,延续了4天多,家庭
取暖中排出的煤烟,被浓雾笼罩着,久久不散。白天犹如黑夜,要点灯照
明。市区交通停顿,居民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白厅街的大理石建筑遭到
腐蚀。
伦敦的大雾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大气污染有关。英国是大西洋中的一
个岛国,而伦敦又处于英国东南部的一块盆地上。盆地的南北两侧是东西
走向的山岭,泰晤士河自西向东穿过市区注入北海,市区离河口只有88千
米。在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伦敦的气候温暖潮湿,属温带海洋
性气候。秋冬季节,当西风把大西洋的水汽吹向陆地时,白天和晚上的温
差比较大,盆地空气相对稳定,流动不畅,下层空气受冷以后,往往会形
成漫天大雾,并且循环往复,久不消散。加上伦敦的工业和交通迅速发展,
工矿企业和汽车排出的大量烟尘飘浮在空气中,变成了雾的凝结核,这也
是促成大雾的一个原因。
80年代以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伦敦
上空的可见度已比过去有了提高,年平均日照数也大大增加。绝迹多年的
小鸟又重新在伦敦上空翱翔了。
立体都市--东京
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关东平原南端,东南濒临东京湾。因隅田川、荒
川等江河在附近出海,古地名就叫"江户"。1457年在此兴筑了一座江户
城。1868年(明治元年),从西部京都迁都来此,遂改名东京。1943年扩大
行政管辖范围,把东京改为东京都。日本的"都",相当于我国的直辖市。
东京都的面积为2 100多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 100多万人,其中市区800多
万人。从东京沿东京湾向横滨方向延伸是日本的最大工业区--京滨工业
区;从东京往东延伸至千叶县境内,为京叶工业区。
历史上东京曾遭到两次重大的破坏。1923年关东大地震,江户时代的
许多建筑毁于一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因发动侵略战争遭到报复
性的轰炸,东京成为一片废墟。可是,转眼间三四十年过去了,幢幢高楼
大厦拔地而起,地下铁道、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东京都却以崭新
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日本的中央政府机关都集中在市中心霞关一带。1968年落成的东京第
一幢超高层建筑霞关大厦,犹如鹤立鸡群,特别显眼。从市中心的护城河
透过一片松林,就是过去的江户城,天皇皇宫所在地。战后新建的宫殿共
7栋,绿瓦白墙,茶褐色铜柱。皇宫一带深沟高阁,古城浓荫,还能领略到
江户时代的风貌。在皇宫外苑大草坪的前方,却是一幢幢连绵起伏的现代
化高楼大厦。市内最繁华的1.5千米长的银座大街两旁,高级商店和名牌老
铺鳞次栉比,奇特的广告撩人耳目。入夜,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通宵达旦,
成了有名的"不夜城"。
东京是个人口密度很大的都市,地震对它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进入70
年代以来,城市建设正在向高空、地下发展,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立体都
市。在霞关、新宿、池袋、涩谷等地,已经相继建成了不少超高层抗震大
厦 。池袋地区兴建了一个"阳光城"。它的主体是一座高达240米的60层
办公大楼。此外,还有9层的国际进口中心、12层的文化会馆和37层的"阳
光王子饭店"。连接这4幢高层建筑的是200多家商店街,其余空地则开辟
为广场和公园。"阳光城"的土地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因为最大限度地加
以利用,使用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这些"阳光大厦"都有强大的抗震、
抗风能力,一切设施完全自动化,人们生活在这里就像置身于一座无所不
包的小城市一样。
东京的地下街建筑,最有名的要算"东京站"附近的八重州地下商店
街了 。它是一个3层沉箱式钢筋水泥结构,就像把一艘航空母舰埋在地下
一样 。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第一层是有250多家商店的街道,凡是地上
能买到的,这里也大体齐全;第二层是开阔的停车场;第三层安装空调、
供水、供电等机械设备。像这样的地下街,在东京就有20多处。
日本是个樱花的国家。每当阳春四月,东京上野公园和千岛渊等地的
樱花怒放时,千树万树,像绯红的轻云一般,把这个现代化都市装扮得更
加美丽。
绿色首都--莫斯科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玉带似的莫斯科河,
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向北绕过克里姆林宫南侧,然后折向南
方流去。莫斯科也因河流而得名。
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莫斯科,是一座有800 多年历史的名城。
它建立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 。莫斯科的
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华
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林立着式样各异、装饰多样的建筑。入夜,
万家灯火映彻长空,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放射出宝石般迷人的色彩。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全市中心。这所举世闻名的宫殿始建于1156年,
它是历代沙皇的皇宫。宫殿中央,矗立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光洁的白
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
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在俄语中,红场是"美丽的广场"的意思。
它辟于15世纪末,本是个贸易市场。以后,沙皇政府经常在此发布政令,
召集群众。十月革命后,红场成了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曾经用黑色和红
色大理石砌成的列宁墓,就在红场一旁的克里姆林宫宫墙下。
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曾被称为"沙漠城市"。自1928年
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八条绿色林带。市内
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还在市郊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
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如今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平均
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了市容,调节了
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首都。
沙漠古都--开罗
非洲最大的城市开罗,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首都,也是著名的旅游
城市。
开罗位于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三角洲的顶部附近,东、南、西三
面都被撒哈拉沙漠所包围,气候炎热干燥,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城市。公元
969年,美洲大陆还没有被发现之前,开罗已是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的国
都了。"开罗"在阿拉伯文字中也就是"胜利"的意思。13世纪城市规模
进一步扩大,成为远近的贸易、文化中心。
开罗既有反映阿拉伯民俗传统风格的老城,也有按西方现代建筑风格
建设起来的新城;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相互融合,彼此并存,是开罗的一
大特色。
与尼罗河平行的科尼奇大街是开罗的主要交通线,开罗的市区分布在
尼罗河两岸。东岸,有着建于11-16世纪的老城,开罗的名胜古迹大都集
中在这里,仅古迹就有400多处。其中有建于12世纪的萨拉丁城堡和许多著
名的清真寺,还有具有阿拉伯古代风貌的大市场,市场上陈列着铜器、纺
织品、地毯、琥珀、香料等物品,任人挑选、购买。老城区的房屋比较低
矮,街巷狭窄,保持着古代风貌。
尼罗河西岸,是19世纪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市区。新市区内高楼林
立,187米的开罗塔高高地俯瞰着全城。在宽阔的新区马路上,到处奔驰着
电车和汽车;而在老城的街道中,却不时可以看到古老的马车和沙漠特有
的骆驼在往来。
伊斯兰教是埃及的国教。开罗的500多万埃及居民中,穆斯林占80%以
上。开罗全城分布着一千多座清真寺,寺顶的塔尖,好似满天星斗,点缀
在城市上空。开罗这个沙漠古都因而又获得了"千塔之城"的称号。
开罗西南郊的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更使开罗成为令全世界游人非
常神往的历史名城。
七丘之城--罗马
意大利首都罗马,位于国境中部的台伯河两岸。关于它的起源,有一
段有趣的传说。相传罗慕洛斯和列慕斯是希腊战神马尔斯的一对双胞胎,
出生后母亲被仇人杀死了,他俩被放在筐子里投入台伯河中。可是筐子并
没有下沉,他俩被漂流到了岸边。一只母狼将他俩叼回去用狼奶喂养。后
来给猎人拾去抚养,练就一身本领。他们长大后杀死了仇人,报了杀母之
仇 。哥哥做了国王,在台伯河河边7座山丘之上建立起一座城堡,用自己
的名字命名。"罗慕洛"念快了就变成"罗马"。所以罗马又称"七丘之
城",现在的罗马城徽上还是用母狼喂孩子作图案。
现在的罗马包括古罗马城和20世纪以来扩建的新市区。建于"七丘"
之上的古罗马城,本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首都。公元4 世纪末,
罗马帝国崩溃后,受到教会的庇护和教皇的统治,直到1867年才成为意大
利的首都。
被城墙环绕着的古罗马城,简直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在宽广的
帝国大道两旁,有着许多著名的广场、教堂和宫殿。三座凯旋门和两根凯
旋柱,分别记载着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业绩。
动人心魄的科洛塞奥竞技场,就建在市中心附近的一片盆地上。竞技
场占地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围墙有57米高。四层高的建筑物用淡**
的巨石砌成,外面看去呈圆形。这座宏伟的建筑建于公元1世纪,据说它是
当年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了显示盛大的武功,强迫8万名俘虏花了
10年时间才建成的。场内有很多关锁狮、虎的地窖,竞技场、斗兽处设在
场中心,周围能容纳5万人观看。据记载,竞技场开幕时,3 000名角斗士、
5 000头雄狮、猛虎,在此进行生死搏斗,足足表演了100天。现在这座竞
技场成了世界八大名景之一。
梵蒂冈是罗马的城中之国,处于古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面
积只有0.44平方千米,居民2 000人。它由天主教教会首领教皇统治,是全
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城国中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距地138米,是罗
马最高的天主教堂,在罗马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正像过去北京城中的建
筑都不得超过紫禁城内的宫殿的高度一样,过去罗马的所有建筑都不允许
超过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高度。
香港的历史资料
鄂尔多斯是除了港澳以外在中国大陆最富裕的城市。鄂尔多斯市是改革开放30年来18个典型城市之一,是内蒙古的经济新兴城市,还是中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之一。鄂尔多斯市经济实力雄厚,2016年GDP总量达4300亿元,人均GDP207682元,仅次于香港和澳门,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一位。
鄂尔多斯市的富裕主要是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截至2012年已发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5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三分之一。已探明稀土高岭土储量占全国二分之一。截至2012年,鄂尔多斯市已探明煤炭储量1496亿多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
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大,分布面积广,而且煤质品种齐全,有褐煤、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气煤、肥煤、焦煤。而且大多埋藏浅,垂直厚度深,易开采。四大煤田,除乌兰格尔煤田(其余为准格尔煤田,桌子山煤田,东胜煤田)外,其余均正在开采之中。
扩展资料
全中国最富裕的城市-澳门
澳门这座城市很小,全城面积只有32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填海造地而成的。人口也不是很多,只有区区60多万人,但却是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人均GDP超过鄂尔多斯2倍还多,达到了48万元。
澳门是一个国际自由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赌城之一。其著名的轻工业、旅游业、酒店业和娱乐场使澳门长盛不衰,成为全球最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
澳门城市虽然小,但是它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来到这里,澳门的经济支柱就是旅游业和博彩业。澳门作为国内唯一合法赌博之地,已成为博彩收入七倍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博圣地。澳门与摩纳哥蒙特卡洛、美国拉斯维加斯、美国大西洋城合称为“世界四大赌城”。
澳门距离香港只有1小时船程,人们习惯称为港澳。虽然总是与香港相提并论,但却没有香港在世界上的名气,很多时候是默默无闻,不过它也有着自己无可取代的城市魅力。
斯洛文尼亚在欧洲哪里?这个国家很富有吗?
很完整的
香港的由来
香港,顾名思意,就是芳香的海港。关于这一美丽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最可靠的说法,则是这里过去曾是运香、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由于当时贩香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石排湾港将莞香船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之港,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港岛南部赤柱登陆后,由一名叫陈群的当地居民带路向北走,经过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用当地土话答称"香港",英军即以陈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记之,并用以称呼全岛。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1856年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
香港的历史沿革
早在远古时代,香港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岭南地区,将之纳入秦朝的版图,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并从中原迁移了50万商人和罪犯到这一地区进行守卫和开发。自秦始皇开始,香港地区就一直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直到英国侵占香港以前,从未间断过。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因为岭南太远,鞭长莫及,对赵佗采取了安抚政策,封为南越王。刘邦死后,赵佗又闹独立,朝廷多次征伐无功,只好再派人去赏赐慰勉,赵佗才除去帝号,臣服于汉室。汉朝在这里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个郡。香港地区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此后,一直沿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明神宗万历元年,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自此,香港地区改属新安县管辖。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咸丰十年即1860年,又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地区遂全部归英国人管理。
屈辱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
英国对中国这块肥肉,早已垂涎三尺。1773年,英国开始对华进行鸦片贸易,是最大的鸦片贩子。英国鸦片贩子源源不断地把鸦片输入中国,顿使中国陷入灾难深重的泥潭之中白银从中国滚滚流出,使清政府的财政发生严重危机,白银外流的结果更引起民不聊生。工商业普遍萧条和衰落,鸦片烟毒已在中国泛滥,对此,当时爱国者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就愤怒地说;"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1839年虎门销烟
由英国对华掠夺而酿成的鸦片浓烟滚滚,直接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这时,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禁烟派)挥起中华之剑,对英国侵略者进行坚决的斗争,领导了震撼世界的禁烟运动。1839年3月,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查办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来到广州附近的虎门海滩,下令把已缴获的鸦片全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世界上一切主持正义的人士的支持,如一位英国人在他所撰写的《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书中,就指责英国商人的"鸦片贸易给英国国旗带来了莫大的侮辱",而英国的鸦片贩子和工业资本家不甘失败,加紧活动,催促英国政府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6月,由540门大炮装备起来的48艘舰船,乘载着4000名士兵组成的"远征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了珠江口。于是,这场由英国资产阶级蓄谋已久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门户,谋取英国在中国的最大得益的鸦片战争,终于爆发了。7月6日攻克舟山群岛的主要城市定海。再北犯大沽,道光皇帝派出怯弱无能的官僚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议和,并同时把林则徐职查办清政府的惊恐与无能,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1841年1月,英军以武力强占香港岛,2月攻占虎门,5月进犯广州。1842年,英国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淞、镇江。同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二、香港的割让
英国根据《南京条约》占领了我国领土香港岛。英国强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英国的目的是企图在军事上和经济控制中国。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火烧园明圆。清政府又被迫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于10月24日签订《北京条约》。就这样,英国占领了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于九龙半岛西部的一个大岛屿昂船洲。这使英国所取得的香港这一侵华基地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加强。
英国侵占九龙半岛南部后,不久又图谋占领整个九龙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和水域。1898年6月9日,清政府总理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致此,英国通过刺刀、洋枪与大炮的野蛮征服,实现了对中国香港地区领土的占领。
三、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建立港英政府,是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1843年6月26日,英国利用《南京条约》换文生效的时机宣布香港为英国"直辖殖民地",派璞鼎查为首届香港总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
香港总督,又称港督,是港英政府中担负最高首长职责的人。按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诰》的规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香港总督是英皇的全权代表。港督之下设立四个系统,构成港英统治政权:(1)咨询性质的行政局和立法局,(2)以布政司为首的行政机构,(3)以首席按察司为首的司法机构,(4)受命于英国国防部的驻港英军。此外,还设立一个"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辅助港督行使职权的两个重要机构。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员,还包括:布政司、财政司和律政司等。驻港英军,是英国维护对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英国自强占香港以来,在香港一直保持着一支数量相对稳定的军队,约有一万人,包括陆、海、空三个军种。源于英国的法律与司法体制,是英国对香港实施管治的重要手段。英国除了从政治上实行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外,还从经济上确保英资财团在香港的特权地位。英资财团是指以香港为基地的英国资本财团,主要有汇丰财团、太古财团、怡和财团等。英资财团大都创业早,长期插足香港经济,与港英政府关系密切,对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着香港的经济命脉。如英资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拥有发行港币的特权;英国大东电报局通过它附属的香港大东电报和香港电话公司,独占了香港对外通讯和全市电话、电讯服务;英资的地产公司拥有香港大批地产物业等。这正如香港民间所说的:"实际统治香港的是马会、怡和、汇丰和港督府。"英国的殖民统治,使整个香港社会充满着殖民主义的色彩。
四、二战时日本占领香港
沦陷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香港地区呈现出和平安闲的气氛。**院场场满座,酒巴间坐满了客人,舞场里不断传出爵士音乐,年青人成群结队地到新界农村郊游。还不足三个星期,圣诞节就要到了。只是在前两、三天香港政府举行过几次开玩笑般的防空演习。谁知在第二天的早晨,竟听到了隆隆的飞机轰鸣声,猛烈的炸弹爆炸声和高射炮还击声。人们预想不到的香港战役开始了。在战斗机的掩护下,三十六架日军轻型轰炸机空袭了启德机场、九龙水上飞机停泊等处。机场附近的一些民房也被炸弹击中。就在同一天,日本还袭击了美国海空军事基地珍珠港等地。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12月8日,在空袭启德机场等地的同时,日本陆军兵分四路,越过深圳河进攻新界。在垃圾湾防线,大部分地段英军略作抵抗就纷纷后撤。仅在城门水塘西南的黄金山阵地战斗比较激烈,双方展开了肉搏战,英格兰步兵营营长阵启亡。终因双方力量众寡悬殊,英军司令马尔比少将决定放弃九龙,命令"半岛旅"撤回香港岛。九龙之战只进行了五天到12日夜晚,整个九龙半岛都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12日晚,英日双方隔着维多利亚港海面互相炮轰。第二天上午,一艘插着白旗的小艇,由九龙油麻地码头向香港岛驶来。艇上载有日军劝降使者多田中佐,还有被挟持的香港总督私人秘书李夫人等。英军拒绝了日军的招降。17日,日军再次派人乘两艘小艇过海劝降。香港总督扬慕琦再次拒绝,并且警告日方,如果再有"和平使者"过海,香港将不客气地开枪射击了。
18日午夜,日军乘坐汽艇、橡皮舟等百余艘,对港岛北岸强行正面登陆。他们登陆。他们登陆后,曾在黄泥涌与英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日军若松大队长受重伤,英军西部旅司令约翰罗臣(加拿大大人)阵亡。结果英军败退,防守港岛的东部旅与西部旅,联系被切断。日军还占领了黄泥涌贮水池,切断了英军水源。英军曾在局部所剩无几英军司令认为再也无法继续抵抗,在与港督商议后,决定无条件投降。25日晚,东线、西线的英军相继挂起白旗。至此,历时十八天的香港战役,以日军占领整个香港地区英军彻底失败而告终。
12月25日是圣诞节。当天傍晚,一辆挂着白旗的汽车由中环开向跑马地日军司令部。香港总督扬慕琦与日军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他本人做了日军的阶下囚这天晚上,绝大部分香港居民都躲藏在黑暗的房屋或防空洞里。往日灯火辉煌的"不夜城"变成了血雨腥风的恐怖世界,整个香港地区完全陷入了日本侵略军的魔掌所以人们称这一天为"黑色的圣诞节"。
暴行
日军入城后,大肆抢掠,强奸妇女和杀害无辜居民的暴行屡屡发生。日军的安民布告上虚伪地宣称:"保护华人财产,香港战争是对付白种人的战争。"但仍然有许多华人的店铺被封了门,特别是那些大的铺店,如先施、永安、大新等国货公司、五金行、汽车行等。被查封的公司企业门口多半钉上写有"军搜集部管理"字样的木牌,银行、当铺门口则钉有"金融班管理"的木牌。大家都明白:"管理"只不过是攫取的别名。日军将香港的九十五万担存米,抢走八十万担充作军粮,造成香港严重的粮荒。
《香港沦陷记--十八天的战争》一书曾记述了日军明火执杖进行抢劫的情景:"日本军队在海军船坞附近,他们正在整理一捆一捆的猎得物,那些都是用麻袋扎起来的,堆满了一个空地。在麻袋上面,有一个敌兵在结着小小的标签,上面写的是:'神户……'猎得物聚集了以后,卡车就将它带到西环的码头去,放入了大轮船里,这些轮船就一直驶回到日本。""我曾经在一个很大的单车行(自行车)门口,呆看了多时,一辆汽车放在门口,几个日本兵指挥着苦力,把簇新的单车,从里面一辆一辆地背出来,搬上了汽车,……又一刻,又是一辆卡车……于是簇新的单车,又从里面一辆一辆的搬出来。""老板也和我一样,作为一个旁观者闲着,似乎这些东西本来就不属于他一样,……"(唐海:《香港沦陷记----十八天的战争》第95-96页)
除了抢劫财物,半夜里许多喝醉了酒的日本兵还经常四出寻找妇女。妇女们躲藏在各处。不**女遭到凌辱,甚至有被几个敌兵轮奸的。在日军举行"入城式"后的那些夜晚,许多妇女吓得在三、四层楼的房顶上乱跑,瓦片被踏得发出破裂的声响。当时有些妇女说,他们不怕炸弹和机关枪,因为碰上了它,干脆死掉就是了。他们最怕的是敌兵的电筒和使人胆寒敲门声。
日本侵略军还滥杀无辜居民,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在离跑马地不远的蓝塘道,一户居民全家八口皆被杀害。在皇后大道西,一名老年妇女,因为听不民懂日语想通过岗哨东行,被日军当场开枪打死。在湾,一名青年不小心闯入了所谓军事区域,日本兵上来就是一刺刀,将他杀害。在深水元州街,一名妇女身上背小孩上街买菜,回来时赶上戒严,眼睁睁看着自己信的楼宇,无法走过去。她的长子约八、九岁,想横穿马路迎接妈妈。这名妇女,摇手示意,不让儿子过来。不料母子三人竟都被日军开枪杀害。……
在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三年多的时间内,香港广大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蒙受了巨大的苦难。日本侵略军强迫居民使用军用手票。起初军票对港币的比率,定为一比二。到1942年10月,改为一比四。到1943年6月31日则宣布禁用港币,居民必须在限期内到台湾银行兑换军票,违者杀无赦。这是在进行公开的金融掠夺。在日本统治初期,居民每人每天只领到六两四钱配给米,仅能勉强糊口。到了战争中期,粮食发生恐慌,日本侵略者便改变配给制度,只配给为敌人服务的公务人员。结果造成米价飞涨,每斤由数无涨到二百多元,居民饿死者不计其数,饿殍道,目不忍睹。
日军还随意拆毁古迹、拆迁民房。他们拆毁了九龙寨城的城墙,炸毁了象征民族精神的宋王台。1942年8月日军想在香港设立慰安所(军妓住所)五百家,地点选在湾仔大佛口附近的洛克道。日军六十八大队队长中川金光亲自出马,指挥大批士兵,突然封锁洛克道,西至军器厂街口起,东至勋宁道止,加上铁丝网。凶神恶煞般的日本兵配上刺刀,限令住户在三天之内,全数搬出,不得留下一人。居民们被迫在风雨之中扶老携幼搬往他处甚至露宿街头。这就是日本侵略军制造的洛克道事件。实际上慰安所用不了这么多房屋,日军便把这一地区变成了他们的娱乐区。除了慰安所,还设立了吃茶店、酒巴和菜馆。该处就是后来湾仔的酒巴区。
在日本统治期间,香港百业凋零,唯有赌博、吸毒等罪恶的行业得到发展。从最热闹的皇后大道到最偏僻的角落都有赌场。臭名昭著的大赌场有"荣生公司"、"两利公司"等。赌场门口往往是一面日本旗,一条"发财请进"的标语,有人在摇铃,有的还有土娼招待。这就是日军带给香港的"新秩序"。开赌场的多半是与日军相勾结的亡命之徒,有的甚至标出他们过去秘密组织的堂号,如"十八子"、"粤成堂"等。1944年2月,南支派遣军司令田中久一兼任香港总督以后,公开鼓励开赌,抽赌饷充军费,此后赌场林立,更加乌烟瘴气。此外,日军还鼓励吸毒。敌总督部设有贩毒机关---裕祯公司,用飞机从热河运来烟土,并开设售吸所,准许烟民领牌买烟。
光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各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互相支援,与德意、日法西斯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战斗,终于打败了侵略者。1945年8月月15日,日本天皇在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因为香港不属于蒙巴顿勋爵指挥下的东南亚战区,而是属于中国战区,是广东战区的一部分。驻港日军本应向中国军队投降。但英国以洗雪前耻为托词,坚持要由他们派舰队前往香港受降。为此,中英双方在日本投降前后,曾进行多次外交交涉。后来,蒋介石要求以中国战区总司令的名义授权英方到香港受降。但英国政府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并得到美国的支持,连这点保留面子的要求也加以拒绝。在此期间,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香港后,被囚禁于赤柱集中营的香港政府辅政司詹逊,立即按照英国政府的指示,返回市区组织了临时政府,以防止香港的地位在战后发生变化。他手里没有武装力量,当时却让日军暂时维持秩序,等候英军到来。1945年8月30日,英国海军少将夏悫率领皇家海军特遣舰队,驶进维多利亚港,从日军手中接收了香港。那时蒋介石急于派兵北上和***夺战略要地,在英国答应他把香港作为运兵北上的转运站,并答应交出驻港日军的装备之后就默认了英国接收香港的事实。
1945年9月16日,在中国代表潘国华少将、美国代表威廉臣上校和其他同盟国代表的陪同下,夏悫少将在总督府正式接受驻港日本陆军司令冈田梅吉少将和日本华南舰队指挥官藤田类太郎中将的投降。香港地区在沦陷三年零八个月之后,又重新回到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中英两国政府为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而举行的为期两年的正式会谈。中国政府一再表示,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在此情况下,中英两国政府开始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时英国政府提出的谈判题目就是一个归属问题,而中国政府则提出三个问题,即香港归还中国、未来香港实行的制度、香港过渡时期的安排。谈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第二个阶段,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双方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会谈,共22轮。其间争论颇多,本着以大局为重和友好合作的精神,经过慎重和耐心的谈判,至1984年9月18日,双方代表团就全部问题达成了协议,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宣告结束。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实现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愿望,也促进了澳门问题的解决,并且对解决台湾问题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性质不同,但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同样适用的。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为国际上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新鲜经验。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曾指出:中英两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应该大力提倡,这恰恰是我们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非常需要的。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中英两国政府1984年9月18日就香港问题达成的协议。这份协议包括一个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主体文件;还有三个附件。主要内容有: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除特别行政区有关外交事务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即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社会治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维持。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由当地人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地位,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财政独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可用“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上述基本方针50年内不变。
过渡时期
指自中英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的12年。该概念由中英联合声明确认。过渡的含义为,香港由英国统治转变为由中国管辖和治理。这一转变必须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内英国政府的职责是:负责香港的行政管理,以经护和保持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对此,中国政府将给予合作。这一时期内最基本的问题有二:一是经济上不要出现大的波折,二是政治上不要另搞一套。如果发生严重的波动,或者另设一套班子,中国政府将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为实现平稳过渡,中英设立了联合联络小组和土地委员会协商有关事项;中国政府亦将根据香港局势的发展和要求,采取若干必要的行动措施。
后过渡期
香港12年的过渡时期可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前半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两国政府为使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独立关税地区保持其经济联系,特别是为确保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参加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多种纤维协定及其他国际性安排所采取的行动;两国政府为确保同香港有关的国际权利与义务继续适用所需采取的行动;以及其他有关实施联合声明的事项。后半段即后过渡期,其主要任务是解决为1997年顺利过渡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及为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联系,并就此类事项签订协议所需采取的行动。1990年4月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过后,中国政府逐步加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有关筹备工作,此即后过渡期的主要特征。
主权移交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行使自已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联合王国政府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实现主权的移交,还有待于1997年7月1日香港人能顺利地接管香港政权,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国家能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
治权移交
治权又称管治权。指一个国家管辖和治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具体权力。管辖,涉及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除享受豁免权者外)、物和事件,以及对在其领域外的本国人的管理权限;治理,通过行政管理和立法、司法等行为予有实现。主权与法治密切联系,主权决定法治,治权体现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份。主权的移交,意味着法治必须同时移交,英国想用主权来换取治权是行不通的。只有做到主权与治权同时移交,才算真正实现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
三个不变
指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现行法律基本不变。其基本精神是,坚持“一国两制”,保证中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中所阐明的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长期不变。依照“三个不变”的原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私有财产依法受到保护,由此维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二.香港居民可以像过去一样生活,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依法得到保障。第三.香港的原有法律,指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了那些同香港基本法相抵触的例如属于殖民统治性质或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法律必须删除或修改,还有一些法律因实际情况变化而不再适用外,其他的法律均保持不变。“三个不变”并未涉及香港原有的政治体制,原有的体制有些是必须加以改革的,特别是将英人治港改为港人治港,将总督制改为行政长官负责制,等等。至于某些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根据基本法的规定和实际的需要,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使之发展。因此对“三个不变”的理解不能认为是对香港过去的所有制度、机构和具体做法原封不动、不能加以改变。
五十年不变
指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50年内不变。中国政府郑重承诺1997年以后50年不变是有科学根据的。其一,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共存与对立的关系将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同时香港已同整个世界的经济连成一体,应从这种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来了解对香港的特殊政策。其二,中国大陆实现宏伟的发展战略,除在20世纪内的艰苦努力外,到21世纪还需要50年的继续奋斗,而香港的繁荣稳定对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发挥有益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7年7月1日起实施。由序言、9章共 160条组成。还包括三个附件: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主要内容有:序言部份,概括说明了香港问题的由来,制定基本法的指导思想、法律依据和目的。总则部份,从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规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的基本原则,成为整部基本法各章条文的基础。此外,还规定基本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该基本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关系是: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照香港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是符合宪法的。该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后实行的制度、政策和法律,以该法为依据。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
香港特别行政区
实行特殊制度和高度自治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根据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决定,该特别行政区自1997年7月1日起设立;其区域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其基本特征如下:第一,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高度自治。第三,直辖于中央。第四,彻底结束了殖民主义统治,由港人自己治港,日趋民主。香港特别行政区独特的法律地位可以概括为:没有殖民主义,保留资本主义,直辖于中央,实行高度自治。“一国两制”的方针将造就一个新的、更加繁荣稳定的香港。
斯洛文尼亚
国名: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旗面左上角绘有国徽。斯洛文尼亚于1991年宣布脱离原南斯拉夫,成为独立主权国家,1992年正式采用上述国旗。
国徽:为盾徽。盾面为蓝色,上部有三枚**的六角星,下边是白、蓝相间的波纹,中间为三座白色山峰,象征该国最高峰——海拔2864米的特里格拉夫峰。
自然地理: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端,地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之间,位于原南斯拉夫的西北部,东部和南部与克罗地亚接壤,西南濒临亚得里亚海,西邻意大利,北界奥地利与匈牙利。面积为20273平方公里。52%的面积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海岸线长46. 6公里。西北部为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地,南部为石灰岩高原。德拉瓦河与萨瓦河上游流经,河谷平原占全国总面积五分之一。特里格拉夫峰为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2864米。最著名的湖泊是布莱德湖。气候分山地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为21℃,冬季平均气温为0℃。
人口:198.8万(1999年12月)。主要为斯洛文尼亚族(87.9%),匈牙利族(0.43%),意大利族(0.16%),其余民族(11.6%)。官方语言为斯洛文尼亚语。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首都: 卢布尔雅那(Ljubljana)是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位于西
北部萨瓦河上游,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多浓雾。面积902平方公里,人口约
27.2万人(1995年)。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建城,称“艾摩那”,十二世纪改为现名。因地理位置
接近边陲,历史上多受奥地利和意大利影响。1809-1813年为法国的一
个地方行政中心。1821年奥、俄、普、法、英等国在此举行“神圣同盟”成
员国会议。十九世纪是斯洛文尼亚民族运动的中心。1919年起归属南斯拉夫
。1895年发生地震,破坏严重,只有一些重要的建筑保存下来,如公元前三
、四世纪的罗马古城遗址、十八世纪的圣尼古拉总教堂、1702年建的音乐馆
和一些十七世纪的巴罗克式建筑等。
卢布尔雅那文化事业发达,有全国著名的斯洛文尼亚艺术科学学院,其画廊
、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在国内享有盛名。1595年创办的卢布尔雅那大学,
后以20世纪革命家和政治家爱德华·卡德尔的名字命名。该市大学生占全城人
口的1/10,故有“大学城”之称。市内还有神学院(1919)和三所美术
学院、斯洛文尼亚理科与美术学院和冶金研究所。
工业主要是生产水轮发电机、纺织品、氧化铝、纸张、新闻纸、皮革制品、
家用电器、化工品、药品等。
卢布尔雅那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目前仍是斯洛文尼亚通往意大利、奥地利、
巴尔干诸国的国际铁路枢纽。
卢布尔雅那是世界上最早在市区的街道上安装供暖设备的城市,在冬天的街
道上看不到冰雪痕迹。
国家政要:总统亚内兹?德尔诺夫舍克(Janez Drnovsek),2002年12月当选;总理亚内兹?扬沙,2004年11月当选。
简史:公元6世纪末,斯拉夫人迁徙到现斯洛文尼亚一带。公元7世纪,斯洛文尼亚隶属于萨莫封建王国。公元8世纪被法兰克王国统治。公元869年~874年曾在潘诺平原建立斯洛文尼亚独立国家。此后,斯洛文尼亚几易其主,曾受哈布斯堡王朝、土耳其、奥匈帝国等统治。1918年底,斯洛文尼亚与其他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为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并于同年11月29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斯洛文尼亚为其中的一个共和国。1990年5月,斯洛文尼亚举行二战后第一次多党制大选,斯民主联盟上台执政。1991年6月25日,斯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1992年5月22日加入联合国。
政治:1991年12月23日公布的新宪法规定总统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两届。议会为两院制,称国民议会和国民协商会。国民议会为主要立法机构,由90名议员组成,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国民协商会代表公民和社会行使监督权并有否决权,议员任期五年,由40名议员组成。政府是国家权力执行机构,任期四年。
经济:属中等发达国家,有着良好的工业、科技基础。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汞、煤、铅、锌等。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9. 7%。2000年工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 5%,从业人口33. 7万,占整个就业人口的37. 8%。工业部门以黑色冶金、造纸、制药、家具制造、制鞋、食品加工等为主。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口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盟国家,其次为原南地区和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国。重视发展旅游业。主要旅游区是亚得里亚海海滨和北部阿尔卑斯山区,主要旅游点有特里格拉夫山自然风景区、布莱德湖和波斯托伊那溶洞。
军事:1991年6月正式建立斯洛文尼亚领土保卫部队,1993年10月改名为斯洛文尼亚军队。斯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七个月。
新闻出版:2000年有各种刊物1558种,其中日报6种,周刊48种,月刊325种。主要报纸《劳动报》、《共和国报》、《每日新闻》、《晚报》和《斯洛文尼亚人》等,用斯洛文尼亚文出版。斯洛文尼亚通讯社为国家通讯社(简称STA)。全国有电台28个,电视中心2个。此外,还有二十余个地方有线电视台。
外交:主张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关系。致力于加入欧盟、北约、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和力求同世界大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是斯外交政策的基点。
与中国关系:1992年4月27日,中国宣布承认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同年5月12日,中斯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一、斯洛文尼亚人(SLOVENIANS)
一般的说法认为斯洛文尼亚人的祖先是古代的斯拉夫人。大约在公元570年,斯拉夫部落(THE SLAVIC TRIBES)开始在阿尔卑斯山脉(ALPS)和亚德里亚海(THE ADRIATIC SEA)之间的区域居住。623年到658年这段时期中,在上易北河(THE UPPER ELBE RIVER)和卡拉凡克山脉(KARAVANKE)之间的区域的斯拉夫部落在萨莫大公(KING SAMO)的领导下联合起来,建立了他们的第一个国家(即萨莫大公国)。这个部族联盟在萨莫大公死后瓦解了。但是一个较小的斯拉夫国家卡兰塔尼亚公国(DUCHY OF KARANTANIA或KARANTANIJA,即今天的卡林提亚CARINTHIA)延续了下来,这个国家的中心位于卡林提亚(卡林提亚的大部分地区位于现在的奥地利),它是斯洛文尼亚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由于来自东部阿瓦尔人(AVARS)的强大压力,卡林提亚人(CARINTHIANS)于745年和巴伐利亚人(BAVARIANS)结成联盟,随后他们承认法兰克人(FRANKISH)的宗主权,并于公元8世纪接受了基督教。这个地区最后的独立的斯拉夫政权——科策吉亲王的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PRINCE KOCELJ),曾在869年-874年存在过,但在874年丧失了它的独立地位。斯洛文尼亚人的民族领土于是在西部为日耳曼人(GERMANS)所吞食,并随着匈牙利人(HUNGARIANS)到达潘诺尼亚平原(THE PANNONIAN PLAIN),而逐渐固定下来,一直维持到15世纪.
二、斯洛文尼亚语(SLOVENIAN)
最早用斯洛文尼亚语记载下来的文献是弗雷辛手写本(FREISING MANUSCRIPTS),其日期大概在972年和1022年之间,这些手写本于1803年在德国的弗雷辛发现。用斯洛文尼亚语印刷的第一本书是《初学者教义问答》(CATTECHISMUS AND ABECEDARIUM),它是由新教徒普里莫斯.特鲁巴尔(PRIMOZ TRUBAR)在1550年写成,并在德国城市图宾根(TUBINGEN)印刷。朱利季.达尔马廷(JURIJ DALMATIN)在1584年将《圣经》(BIBLE)翻译成斯洛文尼亚语。16世纪中期,斯洛文尼亚语才通过希罗尼穆斯.梅吉萨(HIERONYMUS MEGISAR)编纂的《多国语词典》(MULTILINGUAL DISTIONARY)为其他欧洲语言所知。
三、古代史(1) 在最初的时候,斯洛文尼亚人的民族领土被人称为斯卡拉维尼亚(SCLAVINIA),在这块斯卡拉维尼亚上的居民被称为斯卡拉维人(SCLAVI),当斯洛文尼亚人的人口在卡兰塔尼亚达到它的最大人口密度时,他们也被称为卡兰塔奇人(KARANTACI),而斯洛文尼亚语是斯洛文尼亚的新教徒作家在卡尔尼奥拉地区(THE PRINCE OF CARNIOLA)发展出来的,这植根于斯洛文尼亚人迅速将自己认同为卡尔尼奥拉人和属于卡尔尼奥拉地区的。斯洛文尼亚人的民族领土在6世纪确定,并在9世纪扩展到它的极盛,这个区域从的里雅斯特海湾(BAY OF TRIESTE)一直到多瑙河以南(DANUBE RIVER)和巴拉顿湖(LAKE BALATON)以西。斯洛文尼亚人的民族领土随后在西部因为日耳曼化和在北部因为匈牙利人的到达潘诺尼亚平原而缩小,斯洛文尼亚的领土边界在15世纪固定下来,直到19世纪中叶才发生改变。 y2t/} F g
四、古代史(2)
在伦巴地人(LOMBARDS)于568年攻进了意大利以后,斯拉夫部落和阿瓦尔人开始在西潘诺尼亚平原和东阿尔卑斯山殖民。他们的进展在弗里乌里安低地(FRIULIAN LOWLAND)的东部边缘的“伦巴地石灰岩”(LOMBARDS LIMES)所阻。而在沿德拉瓦河(DRAVA RIVER,又叫德劳河DRAU)的上游方向和巴伐利亚人作战。直到7世纪末叶,在这个区域的斯拉夫人都处在阿瓦尔人的统治下。在623年-658年之间的这段时期,易北河下游和卡拉凡克山脉之间的斯拉夫部落在萨莫大公的领导下建立了他们的第一个国家。这个大公国在萨莫死后崩溃了,但一个卡兰塔尼亚公国仍保存在今天的卡林提亚地区。7世纪中叶,它发展为第一个斯洛文尼亚人国家,由瓦鲁克亲王(PRINCE VALUK)统治,它的中心在玛利亚.萨尔(MARIA SAAL)旁边的卡尔恩城堡(KRN CASTLE)。在和巴伐利亚人结成联盟和阿瓦尔人作战后,斯洛文尼亚人在8世纪中叶不得不接受了法兰克人的统治和信奉基督教。在803年,这个教会区域沿着德拉瓦河被划分为萨尔兹堡主教区(THE SALZBURG ARCHDIOCESE)和阿奎利亚大主教区(THE PATRIARCHATE OF AQUILEIA),这个划分一直持续到18世纪。阿瓦尔王国在9世纪初叶崩溃,斯洛文尼亚人从阿尔卑斯地区扩展到下潘诺尼亚平原(LOWER PANNONIAN PLAIN)以及伊斯特里亚(ISTRIA)。在843年划分法兰克王国(FRANKISH STATES)的凡尔登条约(THE TREATY OF VERDUN)后,所有的斯洛文尼亚人都在法兰克人的统治下被联合起来。在840年左右,普里比那亲王(PRINCE PRIBINA)从法兰克人手中获得了这块封建领地,领地的中心是建立在巴拉顿湖边上的扎拉河口(THE MOUTH OF THE ZALA RIVER)的巴拉顿城堡。由于受到拜占庭传教士(THE BYZANTINE MISSIONARIES)西里尔(CYRIL)和梅多迪乌斯(METHODIUS)的影响,普里比那的继承者科策吉疏远了和法兰克主教的关系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公国。由于和莫拉维亚人(MORAVIANS)和日耳曼人订立了和约,最后一个斯洛文尼亚国家政权于874年丧失了自己的自由,于是斯洛文尼亚地区用拉丁语进行上帝崇拜仪式以及外国文化占优势地位的时期长达1000年
7Y U |7~5Y 在9世纪末期,所谓的“卡兰塔尼亚王国”以公国的特殊形式出现在由德拉瓦河的源头到多瑙河和科普拉河(KOPLA RIVER)所围绕的领土上。在这个时期,匈牙利人开始进入潘诺尼亚平原,于896年在这个区域永久居住下来了,并和在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之间起联系作用。匈牙利人在955年战败于莱奇菲尔德(LECHFELD)后,巴伐利亚人和卡兰塔尼亚斯洛文尼亚人往东定居于拉巴河(RABA RIVER)、索特拉河(SOTLA RIVER)、科尔卡河(KRKA RIVER)和科普拉河之间的中心地带并永久确定了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CROATS)和匈牙利人之间的民族边界。在10世纪末期,卡兰塔尼亚从巴伐利亚分离出来,但很快大卡兰塔尼亚(GREATER KARANTANIJA)王国在已经建立了一个全面封建体制的压力下在斯洛文尼亚领土上崩溃了。从12世纪起,斯洛文尼亚人的土地分成了几个历史省份——卡林提亚(CARINTHIA)、斯提里亚(STYRIA)、卡尔尼奥拉(CARNIOLA)以及后来的哥里吉亚(GORIZIA)。在奥地利区域里的斯洛文尼亚人居住领地在13世纪时是处于衰弱状态的。日耳曼殖民地已经深入卡林提亚的维拉克盆地(VILLACH BASIN)、斯提里亚的格拉茨盆地(GRAZ BASIN)、卡尔尼奥拉的索拉河冲积平原(THE SORA RIVER FLOOD PLAIN),而意大利人的殖民地已经支配了弗里乌里安低地。 g b/s"i @$z
@
新一轮日耳曼殖民运动从北部发动,15世纪时,斯洛文尼亚人的种族界限被局限在盖尔河谷(GAIL VALLEY)的赫尔马戈(HERMAGOR)、多布拉特斯山(MOUNT DOBRATSCH)、维拉克、玛利亚萨尔、扫阿尔卑斯山脉(SAUALPE MOUNTAIN RANGE)、科兹贾克山(MOUNT KOZJAK)、拉古纳(RADGONA)(拉德克斯堡RADKERSBURG)和库奇尼卡河(KUCNIKA RIVER)之间的区域,这个划分一直保存到19世纪中叶。大约从1500年起,哈布斯堡家族成功控制了斯洛文尼亚人的居住区域,并统治这个区域直到1918年。斯提里亚、卡尔尼奥拉、伊斯特里亚和后哥里吉亚几个地区被合并成内奥地利(INNER AUSTRIA),在15世纪前半叶,策尔季家族的亲王(THE PRINCE OF CELJE)压倒了哈布斯堡家族(HAPSBURG),但哈布斯堡随后在策尔季家族消亡后继承了他们的领地。在哈布斯堡家族首领弗雷德里克一世(FREDERICK I)和匈牙利以及克罗地亚国王马提亚斯.科维努斯(MATTHIAS CORVINUS)的十年战争中(THE TEN-YEAR WAR,1479-1489)中,很大一部分斯洛文尼亚领地是在匈牙利人手中的,由于马提亚斯成功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和他支持农民,他成为一位斯洛文尼亚的民族英雄。在波斯尼亚(BOSNIA)于1463年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后,土耳其人接着展开了几次对斯洛文尼亚人的居住地的侵略,他们杀戮及俘虏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斯洛文尼亚人。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恶化到极点(分别发生于1478、1515、1573)。
在16世纪后期,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促使第一批斯洛文尼亚语书籍、公众图书馆、印刷工厂及寄宿学校出现。反宗教改革运动(COUNTER-REFORMATINO)在世纪末开始,新教传道者和学者或是重归天主教信仰或是离开这个地区。所有的新教组织均遭破坏。在卢布尔贾纳(LJUBLJANA),超过750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家庭被迫离开斯洛文尼亚地区。仍留在这个区域的新教徒则居住在穆拉河(MURA RIVER)和拉巴河之间的区域。由于反宗教改革运动的胜利,日耳曼文化在这个区域的影响减弱,而意大利(ITALY)和巴洛克(BAROQUE)文化的影响则增强。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在17世纪末土耳其人从中多瑙河地带全面撤出而繁荣起来。纵贯斯洛文尼亚地区的商业道路连接起维也纳(VIENNA)和里杰卡(RIJEKA)和的里雅斯特。亚德里亚海上的自由航行在1717年得到允许,的里雅斯特在1769年成为一个自由港。在哈布斯堡家族首领玛利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一个斯洛文尼亚民族复兴运诞生了,由于一个统一市场和运输体系,斯洛文尼亚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斯洛文尼亚语在学校中使用,约瑟夫二世(JOSEPH II)继承特蕾莎的皇位后,推行义务教育。安东.托马兹.林哈特(ANTON TOMAZ LINHART)通过他的研究居住于德拉瓦河和亚德里亚海之间的居民所组成的斯洛文尼亚民族的历史,力争在斯洛文尼亚建立学校和公众图书馆以及在卢布尔贾纳建立一所大学。由于达尔马廷成功翻译了《圣经》,扬森教派(JANSENIST)的学者再次注意到斯洛文尼亚语的统一。
在1797年,法国军队在拿破仑(NAPOLEON)的指挥下迫使奥地利军队投降。在康波.弗米奥条约后(TREATY OF CAMPO FORMIO),奥地利获得了崩溃后的威尼斯共和国(VENETIAN REPUBLIC)和得到统一的伊斯特里亚斯洛文尼亚(ISTRIA SLOVENIA)和威尼斯斯洛文尼亚(VENETIAN SLOVENIA)两块地区。法国于1809年第三次占领斯洛文尼亚后,通过熊布鲁恩条约(TREATY OF SCHONBRUNN)组建了一个伊里利亚行省(ILLYRIAN PROVINCE),将斯洛文尼亚合并在内。这个行省的首府和行政中心在卢布尔贾纳,但是法国对斯洛文尼亚的统治时期(1809-1813)对斯洛文尼亚的商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特别是的里雅斯特因为拿破仑的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CONTINENTAL SYSTEM)政策。但是,法国似的统治在另一方面却使得政府的行政管理现代化,并初级和高级学校里推广斯洛文尼亚语,这项措施随后也影响到了奥地利的教育制度。在法国的占领结束后,是梅特内(METTERNICH)的统治,大部分的斯洛文尼亚人处于德意志同盟(GERMAN UNION,1815-1866)统治下。德语再次在学校和政府机关中使用。一种新的斯洛文尼亚民族观念在以马提雅各布(MATLJJACOB)为首的知识分子中孕育出来。法兰西.普雷斯伦(FRANCE PRESEREN)的统一和公众的民族观念。
1848年的欧洲革命见证了民族主义者的“统一斯洛文尼亚”(UNITED SLOVENIA)运动的形成。这个运动首先出现于克拉根福特(KLAGENFURT)(又叫马提贾.马杰MATIJA MAJER),随后吸引了知识分子群体和维也纳的学生,并发展到格拉茨(GRAZ)和卢布尔贾纳。它要求在学校和政府中推广斯洛文尼亚语,将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团结起来,并且尊重斯洛文尼亚人居住的历史省份中他们的民族特性。尽管奥地利帝国的专制主义在弗兰茨.约瑟夫,但是斯洛文尼亚语仍然逐渐在斯洛文尼亚地区的学校中重新得到使用,并在中等学校中作为一门教学科目。为了增强斯洛文尼亚地区北部边界,必须重新安置该地区拉万廷主教教区(LAVANTINE DIOCESE)的教座,将教座从圣安德鲁(ST.ANDREW)迁移到马里博尔(MARIBOR),这项工作由主教安东.马丁.斯洛姆塞克(ANTON MARTIN SLOMSEK)在1859年顺利完成。“统一斯洛文尼亚”这种民族观念从1861年起,就在所有大城市中的文学俱乐部中繁荣起来,特别是在1863-1871年这段时期在塔波尔(TABOR)上,塔波尔是大型群众户外集会。1892年,保守派建立了天主教民族党(CATHOLIC NATIONAL PARTY),自由派则在1894年建立了民族党(NATIONAL PARTY)。雅尼兹.克雷克(JANEZ KREK)组织了农业合作社(AGRICULTURAL COOPERATIVE)和乡村自助协会(RURAL SELF-HELP ASSOCIATION),领导着农民政党。所有的斯洛文尼亚政治党派都面临着斯洛文尼亚和南斯拉夫(YUGOSLAVIA)在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IA)实验主义的政治框架内的政治前途问题。南斯拉夫社会民主党(YUGOSLAV SOCIAL DEMOCRATIC PARTY)将统一所有南部斯拉夫族作为它于1909年开展的提沃利革命运动(TIVOLI REVOLUTION OF 1909)中的最终政治目标。这个目标得到了“复兴运动”(RENAISSENCE MOVEMENT)的自由思想的年轻一代的支持.
3%的斯洛文尼亚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奥匈帝国作战而伤亡。1917年,奥匈帝国中的奥地利地区内的南斯拉夫代表在五月宣言(MAY DECLARATION)中要求将在哈布斯堡家族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SERBS)、克罗地亚人(CROATS)统一为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同年,斯洛文尼亚政党征集了20万个签名,支持按照民族自决基本原则将斯洛文尼亚地区从奥地利中分离出来,并建立一个包括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的共同国家。1918年8月中旬,所有斯洛文尼亚政党的代表同意在卢布尔贾纳建立一个在安东.克罗塞奇(ANTON KROSEC)国民会议,以实现自决并建立一个南斯拉夫国家。10月31日,克罗塞奇任命卢布尔贾纳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国民政府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该政府随后在1918年12月1日和塞尔维亚王国(KINGDOM OF SERBIA)合并。
(l2s)@2h;A Y9{ 遵照战后国界的划分,40万斯洛文尼亚人留在了意大利,9万人在奥地利,7千人在匈牙利,他们均被排除在新建立的包括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以及塞尔维亚人的王国外。斯洛文尼亚还根据1915年的伦敦密约(LONDON SECRET TREATY OF 1915)丧失了它的三分之一的领土。意大利占领了斯洛文尼亚的普利莫斯克地区(PRIMORSKA),这个地区包括的里雅斯特和哥里吉亚。根据卡林提亚1920年制定的平民法,奥地利扩展它的南部边界一直到达了卡拉凡克山脉。在特里亚农条约(TREATY OF TRIANON)后,匈牙利要求获得了德拉瓦河和穆拉河到拉巴河流域地区的斯洛文尼亚领土。
随着卢布尔贾纳大学于(UNIVERSITY OF LJUBLJANA)1919年成立,斯洛文尼亚人获得了一个中央教育和科研制度,而卢布尔贾纳电台(RADIO LJUBLJANA)和斯洛文尼亚民族剧院(SLOVENE NATIONAL THEARTRE),国家美术院(NATIONALGALLEY)和大学图书馆的(UNIVERSITY LIBRARY)更是成为关键的文化。自从联合的南斯拉夫王国成立后,一些独立的斯洛文尼亚政党为建立一个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国家而开展斗争,但是这个目标被1931年制定的宪法而受到阻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斯洛文尼亚商业和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乡村人口从三分之二降到了二分之一。
1941年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后,这个国家很快便被分成了几块。新的克罗地亚傀儡国家将斯洛文尼亚从南斯拉夫的剩余领土中分离出来。1941年4月12日,希特勒决心将一个斯洛文尼亚国家划分入德国、意大利和匈牙利的版块。一个斯洛文尼亚全民大规模的抵抗运动(RESISTANCE MOVEMENT)导致了自由阵线(LIBERATION FRONT)的成立,这个阵线的任务是统一斯洛文尼亚的领土,拒绝任何用武力破坏斯洛文尼亚国家的计划。由于共产主义者在军事抵抗中的领导作用,斯洛文尼亚人很快便分裂了。卢布尔贾纳地区和合作纳粹,民族内部一场残酷的斗争开始了。在1943年年末,同盟国承认斯洛文尼亚游击队是他们和法西斯斗争的盟友。同年,自由阵线在科西夫杰(KOCEVJE)组织了一个斯洛文尼亚代表大会,通过了一个让重新获得自己海岸线的斯洛文尼亚团结在一个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内的决议案。和纳粹合作的斯洛文尼亚人直到战争末期也不能达到消灭游击运动的目的,随后被排除出国家生活。英国将逃往卡林提亚的战败的和纳粹合作的斯洛文尼亚军队引渡给南斯拉夫军队,这些军队中的绝大多数人均被南斯拉夫军队处决.
在1945-1990年期间,斯洛文尼亚是另一个南斯拉夫联盟(FEDERAL YUGOSLAVIA)中的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加盟国(SOCIALIST REPUBLIC),并享有独立的权利。在巴黎和平会议后,斯洛文尼亚于1947年加入了斯洛文尼亚海岸地区组织,在1954年的伦敦备忘录,成为除的里雅斯特外的里雅斯特自由贸易区的成员。斯洛文尼亚以及南斯拉夫的西部边界标志着欧洲的集团划分,而它和匈牙利的边界标志着真正的“铁幕”(IRON CURTAIN)。尽管南斯拉夫最初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在***人手中,斯洛文尼亚加强了它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教育制度和其后的经济独立。要求斯洛文尼亚独立的声音从临近斯洛文尼亚的国家中的斯洛文尼亚裔的少数民族(人口约为斯洛文尼亚本国热口的10%)以及迁移到外国的斯洛文尼亚人(约占斯洛文尼亚本国人口的20%)发出来。为了维持和世界上各处的斯洛文尼亚人的联系,斯洛文尼亚对它的邻国的斯洛文尼亚裔人和本国的海外移民实行着独立的政策。1967年起,斯洛文尼亚加入奥地利卡林提亚(AUSTRIA CARINTHIA)和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FRIULI-VENETZIA)贸易区,于1978年加入阿尔卑.亚德里亚(ALPE-ADRIA)
贸易区。在60年代末期,一部新的南斯拉夫宪法增强了民族主义者的角色并限制联盟的裁判权,增加各共和国的主权。
1991年,经历了和南斯拉夫军队的10天战斗后和南斯拉夫联盟的崩溃后,斯洛文尼亚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它进行了一次民主选举,多党制度的议会由一部新宪法予以确定。为了弥补它在南斯拉夫市场上的份额丧失,超过三分之二的斯洛文尼亚产品转而出口到欧洲联盟。该国的大型国有公司几乎全部分解了,工业产量下降,以前高水平的就业率现在已经变成了高失业率(14%),经济陷于萧条状态,罢工普遍发生。但是随着私有化进程的完成,国家的转型期结束,经济环境得到改善。斯洛文尼亚在加入北约和欧盟后,将向一个富裕的国家转变。
今天关于“财富自由港”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